- 產品詳情
- 聯系方式
- 產品品牌:凱恩利機械
- 供貨總量:不限
- 價格說明:議定
- 包裝說明:不限
- 物流說明:貨運及物流
- 交貨說明:按訂單
- 有效期至:長期有效
cnc數控車床廠家,數控車床,凱恩利機械精度高 :
CNC數控車床,東莞數控車床,深圳數控車床推進“互聯網+制造”的相關建議
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正立于“風口”之上,發展前景可期。同時,兩者深度融合面臨現實障礙,各方對融合發展存在認識差異,需要產業界、政府及相關方通力合作、攜手推進。
第壹 要加強政府指引,強化戰略引導,營造制度環境。政府應主要致力于發展戰略指引和制度環境的營造,建立國家層面的協同推進機制。一是完善相關法規制度。重點加快信息安全、數據保護、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等法規的研究起草。針對融合發展所催生的法規制度問題,開展前瞻性儲備研究。二是加快相關標準制定或修訂。加快制定和推廣適應融合發展的接口標準與數據通訊標準,加強對標準執行過程的監管。三是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支持。整合利用現有專項資金,加大對“互聯網+制造”的傾斜力度。鼓勵地方政府給予配套資金支持。四是完善融資服務支持。鼓勵銀行加大對融合創新的貸款投放力度,引導風險投資基金加快進入。引導和鼓勵互聯網金融廣泛應用到融合領域。五是大力培育應用市場。積極開展“互聯網”等新觀念宣傳和普及,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示范企業。加快載體建設,推動建設特色園區和示范基地。
第二,要加大企業主導,把握融合態勢,確定轉型策略。企業作為“互聯網
制造”的主體,應及時、準確把握融合態勢和重點方向,制定既變革求新、又量力而行的發展策略,同時樹立開放、共享的新觀念并付諸實踐,積極學習典型企業好的經驗和模式,開啟平臺化思維,實現創新發展。企業可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從以下主要方向尋找切入點,一是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的生產組織創新。二是滿足個性需求的制造模式創新。三是支撐智能綠色的生產運營創新。四是提升用戶體驗的產品及營銷模式創新。五是助力企業低成本運營的融資方式創新。六是支撐全業務全流程互聯網轉型的集成創新等。
第三,要加快行業助推,打造跨界平臺,促進協同發展。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或聯盟等中介組織的作用,搭建跨界融合創新平臺,促進交流、合作與共享,形成優勢互補。一是推動融合創新公共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內部企業間以及產業鏈內外實現更加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銜接。鼓勵企業聯合打造創新生態體系。二是推動融合性技術群體突破。鼓勵互聯網、IT企業與制造企業的深入合作交流,吸引軟件架構編程、硬件設計、網絡安全等IT界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制造領域。三是推動協作、交流與共享。通過研討會、交流會、觀摩等活動彌合不同領域認識差異,發揮示范帶動效應,促進經驗交流與擴散。組織開展相關技術、標準、政策法規培訓、人才培養等服務。
我國數控機床研發生產呈現三大新動向
受益于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大環境和強勁的市場需求拉動,國內機床工具行業出現了技術長足發展、投資熱情高漲的局面。數控機床作為國防軍工的戰略裝備,是各種武器裝備重要的制造手段,是國防軍工裝備現代化的重要保證。然而,振興數控機床產業對機床工業而言卻有著一定的難度。發展數控機床所需的數字化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的核心,是實現自主創新的關鍵。
我國數控機床的研發生產將出現以下動向:
1.復合加工技術應用更加廣泛新型復合加工機床如車銑和銑車復合機床、車磨復合機床、齒輪加工復合機床、車銑復合與5軸聯動結合機床等產品不斷涌現;重型機床增加多功能附件和轉臺等,復合化加工趨勢明顯;金屬切削與特種加工復合有了新進展,激光、電加工與切削加工復合技術已經有了成熟的產品推廣應用。復合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將對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工藝流程產生重要影響。
2.直驅技術應用速度加快由于電力電子和數控技術的進步,以及直線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光柵檢測等部件的成熟,直驅技術在數控機床的應用速度加快,國外多家機床企業的新產品已使用直線電機驅動。直驅技術的應用將極大推動數控機床的結構改變和性能提高。
3.微制造技術嶄露頭角微制造(Inter-Micro)是指一種高效、綠色、高精度微制造新技術,用于加工3D形狀的各種微型零件。目前,在歐盟的資
助下,由德國、意大利等有關國家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組成的研究小組已經取得相關成果,如:超精密5軸聯動微型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工具加工技術設備等。微
制造技術具有很大應用潛力,應該引起業界的關注。
崗位結構變化對職業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企業的發展趨勢、崗位及人才需求的變化對高職教育正在發生沖擊,人才培養的標準與市場崗位對接正悄然發生變化。
“中國制造2025”中,企業“熟練工種”將減少,人將更多地從事產品及工藝優化、生產系統管理等工作,需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
“能動工種”將增加。應對“中國制造2025”這一發展機遇,高職院校應重新審視制造類專業定位,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努力縮小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
距。